读书治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读书治学 >> 正文
历史文化学院举办“优秀阅读推广人”评选活动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3日 16:55    点击次数:1145



5月22日,“优秀阅读推广人”评选活动颁奖仪式暨图书推介会在中心校区举行。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中国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刘玉峰,《山东大学报》主编赵海,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刘家峰、王芬、杨光,学院党委副书记朱伟出席推介会。

会上,主办方播放了为此次活动专门录制的短片,短片邀请在全校借阅量排名前十位的学生代表就读书、青年人读书进行了分享。经过评审团评议,在103篇推文中,共选出特别贡献奖1篇,特别奖7篇,一等奖5篇,二等奖7篇,三等奖13篇,优秀奖17篇;其中特别贡献奖与一等奖的获奖者被授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优秀阅读推广人”称号。方辉、赵海分别为获奖者颁奖。在分享环节,刘玉峰、方辉以及获得一等奖的五名学生分别上台发言,交流读书经验与心得。方辉从学者的角度介绍了自己的读书写作经验。他提出,阅读与写作是密切相关的,以考古学为例,一篇优秀的调查报告不仅需要详细的描述,更重要的是作者自身的理解与阐释。方辉鼓励同学们多阅读,多写作,在汲取前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不断锤炼自己的文字,提高自身的读写水平。特别贡献奖获得者刘玉峰为此次活动撰写了《中国的封建社会形态及发展特色》一文,并于5月15日发表于《光明日报》史学版。对于读书,刘玉峰教授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与建议。他表示,大家在阅读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理论知识、合理利用史料、梳理学术史等问题,有计划地进行深读、精读,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刘玉峰希望此次活动可以成为阅读推广的“火炬”,“照亮山东大学的每一个角落”。获得一等奖的五位学生分别交流了自己的阅读感想。2015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张文杰表示,读书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将海量泛读与适当精读相结合;2016级历史学专业吕晓宇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灵的寄托,是为了与知识进行对话,正是在作者与读者的不断互动、碰撞中,才有了学术的进步与长久发展;2016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常心怡结合自己与身边同学的阅读经历,讲述了她对阅读的感悟;2014级档案学专业高栋阐述了他对“阅读推广”的理解,主张进行跨学科的交流,以读书实现恒久的抱团效应。推介会由学院团委书记张丽昙主持。

为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及浓厚的学术气息,3月底至4月中旬,历史文化学院组织开展了“优秀阅读推广人”评选活动,有效促进了学院学风建设,广大师生从中获益良多。3月27日,历史文化学院“优秀阅读推广人”评选活动正式启动。学院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面向全院进行征集,以书评的方式,通过师生的推介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故事,以期在学院内营造积极的阅读氛围,促进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实现阅读的常态化。评选活动于4月15日结束征集。十几天时间里,有55名师生向主办方提交了103篇书评,学院教授、青年教师、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有参与。在老师同学们推荐的图书中,既有经典的学术著作,也有近年来出版的在社会上影响广泛的新书。从专业分布来看,推荐书目涵盖了学院所有专业,老师同学们结合本专业特点与自身阅读旨趣进行推介分享,还有一些同学打破专业限制,跨专业荐书,体现了历史文化学院各专业互相交流、共同进步的优良传统。103篇推文中,既有对学术观点、史料事实的理性分析,亦有对书籍内容感性的直抒胸臆,体现了历史文化学院师生较强的问题意识、学术视野与科研能力。本次活动参与度极高,学院师生的踊跃参与表明,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学术传统与浓厚学术氛围的学院,读书、评书、思考已成为历史文化学院师生常态化的生活状况。

会后,学院将以读书会等形式继续深化交流成果,获奖学生的阅读心得也将以语音,文字等形式在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连续推送。同时,学院还计划将把获奖书评装订成册,作为入学礼物发放给2017级本科生与研究生,以文存志,充分发扬与传承历史文化学院优良的学风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院师生都能够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发现世界,感悟世界。


 


 


 


 


 


 


 




【作者:张梦瑶    责任编辑:zlt】


上一条:赵兴胜教授:一部学术书如何写出新意——《裂变与重构:人民共和国的创世纪》读后

下一条:方辉院长为同学们讲述“学术那些事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