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讲座回顾 | 侯萌:档案保护技术的若干方法实践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27日 23:19    点击次数:1184

2021年5月25日上午10:00-12:00,齐鲁工业大学纸张脱酸保护实验室的侯萌老师做客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为2018级、2019级档案班本科生和2019级研究生作了题为《档案保护技术的若干方法实践》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霍艳芳老师主持,山东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室张同彬、李璇老师一同出席。

侯老师以生活中常见的一张A4打印纸的尺寸、重量、厚度和pH值为切入点展开本次讲座。首先,向大家展示了来自全国几家档案馆的多种典型的民国档案字迹照片,并介绍了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字迹的方法,并指出任何档案保护技术手段都应在充分考虑字迹安全,并进行充足的试验的前提下才可以使用。

接下来,侯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在档案保护中的应用。例如,在纸张脱酸处理技术中,均匀性是脱酸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由于纸张是由纸纤维无序交错构成的,呈现多层空隙结构,因此,应从“面-体”两个维度关注脱酸均匀性。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纸张的局部放大照片,然后通过图像分析的方法,来分析氧化镁颗粒在纸张上的分布是否均匀。侯老师向大家展示了放大200倍到20000倍的纸张SEM照片,并介绍了标记氧化镁颗粒的图像分析方法。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档案保护技术工作中应贯彻的基本指导思想,因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而使档案损毁的事件数不胜数。因此,侯老师向大家列举了一些档案受灾案例,有2008年汶川地震北川县档案馆受灾档案、2010年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林业局泥石流受灾档案等。介绍了亲身参与的2018年吉林省永吉县法院水淹档案抢救工作,详细介绍了当时使用的环氧乙烷灭菌、真空干燥、负压除尘等技术手段。侯老师指出,抢救水淹、淤泥掩埋的档案最有效的手段是冷冻,应在最短的时间将受灾档案分框冷冻,一定要分框是为了方便以后的化冻工作,并向大家展示了受损档案修复前后的对比图,引发大家一声声感叹,使大家形象地了解档案修复工作是如何化腐朽为神奇的。

随后,侯老师向大家介绍纸张酸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和人为、内部和外部等多种综合因素。重点讲述了纸质文献脱酸技术可以分为液相脱酸(包括水性溶液、碱性有机溶液)和非液相脱酸(包括气相脱酸、非水分散体系)两大类,分别介绍了各种脱酸技术的优缺点和国内外的代表技术。侯老师总结指出,非水分散体系脱酸已经成为事实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脱酸技术,并向大家展示非水分散体系脱酸剂的蒸汽压和表面张力的现象观察实验,脱酸剂具有能浸润湿透纸张却不导致纸张变形、能有效渗透多层纸张、载体剂能够全部快速挥发等特性,单页脱酸适用手工喷雾或自动喷雾,整本脱酸适用浸泡的方法,并展示自主研发的喷雾脱酸机和可视处理室结构的浸泡脱酸机。

最后,侯老师向大家介绍了齐鲁工业大学和纸张脱酸保护研究团队,并留下思考题供大家进一步思考、讨论和写作。


侯萌老师在介绍纸张酸化情况测量实验

讲述完成后进入本次讲座的体验实验环节,侯老师和助理指导大家完成一个简单的纸张酸化情况测量实验。该实验使用台式pH测量仪、纸张厚度测量仪、直尺、电子天秤、色差仪对一组A4打印纸、未脱酸和脱酸后的旧机制纸进行测量和数据记录。通过实验,同学们体会到了科学方法在档案保护中的作用,例如凭借肉眼完全无法区分的未脱酸和脱酸后的旧机制纸,使用pH测量仪可以测量到酸性和弱碱性的数值差异。



学生体验纸张测厚仪、色差仪的使用


学生体验纸张pH测量仪的使用


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插播了许多档案保护技术实际应用的案例视频,并对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一一耐心解答。通过这次讲座的学习,大家对档案保护技术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最后,霍艳芳老师对侯萌老师的讲座进行了简要总结与致谢。此次讲座圆满结束。





【作者:范珑瀚    责任编辑:李婧】


上一条:李辉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动力”

下一条:江沛教授谈“传媒技术、工商业、政争与五四运动的兴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