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丽教授应邀做客山东大学历史学院“长风系列学术讲座”,带来了题为“不同国家、国际贸易理念下英国东印度公司和广州十三行”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山东大学历史学院陈尚胜教授主持,历史学院、外国语学院部分师生参与讲座。
张丽教授从图像史料入手,通过分析《世界贸易中心阿姆斯特丹》《向英国献宝的东方》等画作,揭示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代表的西方贸易组织具有”仗剑经商”的本质特征:其贸易体系实为等级化、扩张性的霸权载体,西方重商主义本质上是国家意志与武力结合的征服工具。
张教授提出,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广州十三行虽然在各自国家都属于国际贸易的垄断性组织,但东印度公司属对外扩张型垄断,而广州十三行属对内协调型垄断。究其根源,应源于两国的国家意志导向分歧:英国奉行“征服与掌控”原则,通过东印度公司实施“仗剑经商”策略,武力构成贸易的核心保障;反观明清中国,则以“国家稳定与秩序”为优先考量,广州十三行的核心职能体现为“维稳为主、贸易为辅”,经济功能始终从属于政治需求。
张教授进一步阐释,东印度公司并非普通商业实体,实为英国的“海外远征军”:其集战争权、铸币权、外交权于一体,构成“国家利益共同体”;其主要收入源于战争掠夺,并通过垄断茶叶贸易、对华输出棉花鸦片等维持盈利;更有甚者,英国政府积极为东印度公司鸦片贸易开脱罪责。值得注意的是,东印度公司除了最初合并时的合伙商人外,一些王室成员与政府高官也投钱入股。相较而言,广州十三行则是清廷维持统治秩序的被动机制,体现中国传统贸易逻辑:缺乏贸易主导权,仅协助管理国内贸易与海关事务,属应对外贸压力的被动应对;1780年公行解散后实施的保商制度,更强化其“秩序维护”属性;清廷官员及皇帝均不直接参与贸易,十三行因政治功能优先,未能发展为具有独立诉求的行会组织,亦无挑战中央权威的内在动力。
张教授总结指出,东印度公司代表的是西方“先强后富”的主动扩张路径,而广州十三行则体现清中后期“以稳定秩序为主”的被动回应逻辑。西方贸易理念的本质在于“排他利己”:实现垄断时鼓吹“自由贸易”,丧失优势则诉诸“仗剑经商”。
先后有三位同学向张老师提出了请教,张老师一一做答。最后,陈尚胜教授对张丽教授的报告给予高度评价,指出中国史研究正需要这种全球史视野和相互比较的方法,而且,张教授的报告告诉我们,英国在鸦片战争前是通过构建内部利益共同体来实现对外的排他和利益的独大,而清朝的贸易逻辑是以寻求贸易秩序稳定为中心,甚至以牺牲本国商民利益来求得秩序稳定,两者的国际贸易观念具有本质差异。
作者:姜钧文 张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