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学术报道

讲座纪要︱白永瑞:跨越国境的文化:透过青年看东亚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29 点击数:

4月25日下午,韩国延世大学荣誉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白永瑞教授应邀为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师生作了题为“跨越国境的文化:透过青年看东亚”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历史学院丁晨楠副教授主持,崔华杰教授、胡炜权副教授、张晓宇副研究员、郑泽民副研究员、魏晨光博士后,以及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李海涛副教授参与与谈。

讲座开始后,丁晨楠首先介绍了白永瑞教授的学术经历。随后白教授以《中国现代大学文化研究》一书为切入点,介绍了东亚“青年”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及其特点。他主张跳出国别史视角,以“联动的东亚”以及“全球本土视角”来研究青年。他指出,传统时代的东亚虽偶有“青年”一词,但直至近代,青年才被视为推动国家发展的主体力量。当时,东亚地区对变革的强烈需求催生了“发现青年”的现象。其中,日本率先在明治时代初期(1880—1890年代)关注到青年话语和青年团体。“青年”被定义为“吸收和体现欧式道德的人物”,这一概念随后传播至东亚其他地区。在1910和1920年代,中国和韩国也开始注意青年话语。三国青年话语出现的时间顺序和现代化进程只是时间先后的差异,并不涉及优劣之分。21世纪初,东亚青年文化呈现万花筒般的景象。与20世纪不同,21世纪的青年摆脱了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纽带。日常生活的各种变化,催生出了“小确幸”风潮。三国青年的时代经验虽不同,但共同特征是关注重点转向微观领域的具体问题,并且形成了“去政治的政治”这一心态。最后,白永瑞教授总结称,20世纪以来,东亚各地的青年文化在相互关联中展现出诸多共通性,同时也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在关注青年文化时,应正视青年群体中存在的绝望、颓丧、不满与愤怒等情绪,以开放的心态理解青年实现自我的新方式,并积极思考如何为青年提供更多的情绪出口。

在与谈环节,崔华杰谈到白永瑞教授此次讲座的启示,即概念史、研究路径和地理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李海涛认为可以强调文化的起源性,但文化的起源不能等同于所有权。胡炜权则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以日本的“天正遣欧少年使节团”为例,提出将研究视野进一步扩展到“少年”的可能性。张晓宇联系自己以往的治学与从业经历,对寄希望于“青年”的问题进行了反思。郑泽民认为,受“躺平”风气以及一些具有文化争议的问题的影响,中韩青年在互相理解上存在一定障碍,但两国青年之间的交流十分必要,条件也很充足。

最后,围绕当代青年应如何看待跨国交流、如何重新融入国家与社会发展等问题,白永瑞教授与现场同学们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

文:满申奥 徐纯均

图:赵晨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