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学术报道

谢振华副教授在《中国史研究》发表专题论文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30 点击数:

近日,我院谢振华副教授在《中国史研究》2025年第2期发表题为《地名移动视域下的北魏度斤镇新考》的专题论文,全文约1.9万字。

北魏度斤镇是正史及墓志中的孤立地名,国内外学界对其方位、设置年代及其与六镇关系的讨论歧见迭出。《北魏度斤镇新考》一文利用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遥感技术测绘出的北魏六镇防线空间图像,结合度斤镇与周边地点的相对位置关系,求得其比较准确的地理位置。然后,运用语言学考察度斤镇城民的族属及其与拓跋的关系,进而慎重推断出度斤镇的始置年代。

北魏度斤镇得名由来是学界未曾讨论的内容。北魏镇名一般起于地物,本文从词源、语义方面对“度斤”溯源,考订出“度斤”是阴山胡名,是“都斤”的异译,度斤镇由此得名,进而勾勒出漠北“于都斤山”至漠南“度斤山”再至陇西“度坚山”的移动脉络。内亚地名的移动往往隐含着游牧族群信仰的迁徙。“于都斤山”是漠北诸族尊奉的地神山,“度斤”之名反映了北族地神信仰对阴山的形塑。阴山胡名的发现,既解决了史家只知“度斤”源自“都斤”而不知阴山即为“于都斤山”造成的种种困惑,也赋予了拓跋部“阴山却霜”之俗以新解,更重要的是,它为近年发现的武川境内北魏皇家祭天遗址的解读提供了新视角。

北魏度斤镇的强弱关系到六镇的整体防御效果,甚至影响到平城安危。度斤镇作为高车降民的安置点,同时还是内地罪犯与诸种杂人的汇聚之所,在六镇叛乱中毁于兵燹,隋初称作“度斤旧镇”,因突厥突利可汗来降更名“通汉镇”。原先具有域外色彩的地名“度斤”正式消亡,意味着漠北诸族间的民族界限逐渐淡化,度斤镇的监护功能逐渐消失,折射出北境诸族逐步融入华夏的历史进程。

《中国史研究》,创刊于1979年,由中国社科院主管,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主办,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是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学术刊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