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实践育人成效,引导青年学生扎根祖国大地、感悟时代脉搏,9月14日,历史学院与考古学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答辩评比交流会,团委老师王兴兴、辅导员老师刘紫奕、刘子菁和班级团支书参加。

扬改革精神,助乡村振兴。“耘新”小岗精神研习队奔赴安徽凤阳,走访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同志纪念馆,与亲历者对话,与高校学子交流,深入调研小岗村在产业融合、人才引进、数字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凝练新时代小岗精神的内涵,为农业农村改革注入青春智慧。“青垚育苗”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福建省永安市,通过“考古科普三部曲”课程体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及校地座谈会等形式,为当地乡村青少年打造沉浸式历史文化体验平台。

秉教育初心,育时代新人。“夏山育苗”“海韵扬帆”“泉润青禾”等支教队分别前往山西夏县、山东荣成等地,开展课业辅导、素质拓展、心理陪伴等志愿服务,设计甲骨文、京剧、武术等传统文化课程,融入物理实验、电学科普、消防安全、普通话推广等多学科知识,以教育关怀回应社会需求,以青春行动助力教育公平。“叩问千年·器识纹章”传统文化宣讲队通过“知识讲解+互动体验”模式,向青少年传播甲骨文、青铜器与考古学知识,增强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理解。山东大学蒲公英公益发展协会齐思妙湘队在湖南娄底支教期间,精心设计涵盖传统文化、生命安全、艺术审美、科学科普等12个主题的课程,有效促进乡村儿童的全面发展,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守红色根脉,传精神火炬。“山河联旌”调研团跨越东北华北五省,深入靖宇陵园、伪满皇宫、刘胡兰纪念馆等红色地标,梳理抗联精神、殖民抗争史与革命记忆。“泉城薪火”团队走进济南六大红色场馆,开展儿童化、互动化宣讲,让红色故事浸润童心。“冀鲁滇抗战记忆调研团”以“时间+维度”双线串联四省抗战遗址,构建从个体到全球协作的完整叙事,彰显青年一代的历史自觉与传播担当。红韵赋能调研队通过实地调研肥城红色专题博物馆,提出了“资源整合+多方协同+数字化应用”的赋能路径,产出核心调研报告及创意文创产品,有效提升了红色文化影响力并助力老区振兴。

探文物新路,促数字传承。“中国遗产,衫乡记忆”团队赴贵州锦屏,聚焦文书档案的“数智化”活态利用,探索数字人文赋能文化遗产创新路径。“碑铭薪传”实践队运用三维扫描技术,为齐鲁碑刻构建数字化档案,实现“一碑一码”,打破时空限制,推动文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文化传播。

凝实践之果,启未来之程。本次暑期社会实践覆盖红色寻访、文化传承、教育帮扶、文物保护、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展现了青年学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扎实深厚的学科素养。未来,历史学院与考古学院将持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拓展实践育人平台,完善实践育人体系,鼓励更多学子投身社会实践,在服务国家战略、传承中华文脉、助力乡村振兴中锤炼真本领、贡献真智慧,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