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伟大抗战精神、赓续红色文化血脉,扎实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9月4日晚7时,山东大学历史学院与考古学院本科生党支部、2024级硕士生第一党支部与第二党支部组织师生前往山东会馆,现场观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民族歌剧《沂蒙山》专场演出。

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下,齐鲁大地遍燃抗日烽火。在党的坚强领导下,115师不断开辟壮大山东抗日根据地,使其成为重要战略支点与连接华北、华东敌后战场的关键枢纽,在全国抗战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斗争中,沂蒙地区的斗争最为突出,其中渊子崖保卫战被毛主席誉为“村自卫战的典范”。民族歌剧《沂蒙山》正是以沂蒙渊子崖村的抗日历史为原型创作的优秀红色歌剧。




歌剧《沂蒙山》以渊子崖村抗日为主线,以林生与海棠、赵团长与夏荷两对夫妻的革命生涯为重要线索,着重展现了中国人民与子弟兵之间生死相依的军民鱼水情,讲述了渊子崖村村民从自发抗日到军民抗日,再到最终走向胜利的艰难而光荣的革命历程。其中尤以八路军伤员留守渊子崖,面对日军搜捕,村民顶替伤员慷慨赴死,新婚不久便离村参军的林生也因掩护乡亲转移而壮烈牺牲;在日军铁壁合围下,夏荷牺牲,将女儿小沂蒙托付给海棠;五年后,海棠面对日军追杀,危急之下让儿子小山子引开敌人而牺牲几幕最为感人。
《沂蒙山》内核丰富,既有“唱着喜歌上战场,敢拉阎王当伴郎”的民族热血,也有“又学习来又战斗,抗日救国打先锋”的革新思想。既关注抗日救国的宏大叙事,也给予人物感情人格空间,令现场观众纷纷动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沂蒙山》正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的生动写照。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党员们深受革命文艺作品的熏陶,重温沂蒙精神内核,从中体悟爱国主义伟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有志青年,在学习中肩负起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在坚定文化自信下谱写新时代青春华章。